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7|回复: 0

《水门桥》HD百度盘迅雷下载百度云网盘下载迅雷下载在线观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15: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从长津湖战役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美军老牌精锐陆战一师遭受重创,美7师31团这支功勋部队更是被打得全军覆没。连当时狂妄的美国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是中国人把我们的英雄部队赶出了战斗。不过如果深究这场战役的整个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局部兵力占优,且取得先手权的情况下,志愿军9兵团同样付出了超出预期的沉重代价。装备差距,极端天气和后勤补给困难,固然是9兵团伤亡的主因。但一场长达月余的交锋,同样让当时很多志愿军指战员发现,在和美军第一轮的战术对阵上,我们其实并没有占到便宜。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屡试不爽的3套王牌战法,几乎都被美军破解,这也导致了长津湖战役中对陆战一师打不掉、追不上、拦不住的局面。以后的仗该怎么打?用什么打?是长津湖战役后,摆在彭德怀面前的最大难题。一、难以复制的“孟良崮”解放战争中的华东野战军,是一支成长于敌人心脏地带的部队,打过的经典战例数不胜数。林彪曾翻阅过华野战报,并评价说:“他们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这也是他们尽打‘神仙仗’的原因。”从由新四军主力和八路军一部混编而成的华野,到战功赫赫的第三野战军,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能够主动破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把“猛虎掏心”的战法发挥到了极致。而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就是孟良崮。1947年5月中旬,面对国民党24个师约45万人对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指挥华野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猛打整编第74师,最终将这支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军王牌全歼于孟良崮上。

在敌人总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注重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每次战役必然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以排山倒海之势速战速决,这就是华野最为拿手的一种战法。只要出手,基本都是胜仗。苏中战役聚歼敌整编第83师、孟良崮打掉整编第74师、鲁南战役困死第1快速纵队,这都是最为万军丛中直取上将首级的典型战例。而作为两支曾经华野的头号主力,志愿军9兵团的20军、27军,对这样的打法再熟悉不过。在9兵团入朝之后,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最先确定的战略意图,就是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用猛虎掏心的老战术,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打掉陆战一师这支精锐。11月27日夜,9兵团20军、27军分别向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社仓里的美军发起攻击。

但是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志愿军犯下了一个失误,那就是没有采取擅长的迂回切割,而是选择了从正面进攻,同时也没有针对敌人的炮兵阵地发起有效打击。初次和美军交手的9兵团,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军的实力,而是把他们当做曾经的国民党军队来打。国军部队一打即溃,但美军不会,他们的重火力和装甲部队,足以保证他们扛下志愿军优势兵力下的第一波夜袭。这一失误,直接导致了黎明时分,中美军队在战场上形成对峙局面。天一亮,因为美军强大的空袭能力,志愿军只能暂缓攻势,转入被动防御状态,这无疑给了陆战一师喘息的机会。战机的主动权还在志愿军手中,但战机的突然性却已经错过。宋时轮和陶勇意识到指挥上的不妥,于是决定转变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和陆战一师指挥部。美7师31团,这支“战功赫赫”的北极熊团,被志愿军一战全歼。这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

但胜利的背后,一些数据却同样惊人。北极熊团总兵力4000余人,各种火炮46门、坦克37辆,装备了大量的60或90火箭筒,并且还有平均每天2到8次的空军火力支援。27军集中5个团的优势兵力,动用全军所有炮兵,才勉强压制住了北极熊团的火力,并最终取得胜利。一个军的火力打一个团,这样杀鸡用牛刀的打法,却是当时战场上唯一有效的战术。在长津湖战场,9兵团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但在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空军支援,以及后勤补给方面,却和美军存在“云泥之别”。现代战争,火力优势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人数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9兵团集中优势兵力,却不能打不掉陆战一师的主因。很多人说9兵团人数占优,还放跑了陆战一师,仗打得不好,这样的说法太不

中有一个情节,在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时,友军丁伟部为了阻击增援的日军,命令前线炸掉了辖区内所有的桥梁和主要道路。毁路炸桥,听起来不像是上得了台面的正规战术,但在实战中却是最实用,也是最常用的一个手段。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最初的名字就叫“正太路破袭战”,目标则是破袭山西日军运送补给和战略物资的正太线。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百团大战被打掉了多少兵力和据点倒是次要,但正太线的破坏却是致命的。日华北方面军在向日本陆军省提出的报告中,就曾悲观地汇报到:“正太路破坏极为严重,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争收益,这正是炸桥毁路的高明之处。而在另一方面,交通要道的损毁,也会为阻击战和追击战提供最大的帮助,甚至不亚于多出几个师、几个军的兵力。淮海战役时,黄百韬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搭设浮桥,杜聿明机械化兵团不敢走水网密布的两淮,导致二人最终都被华野追上包了饺子。对于装备精良,特别是拥有坦克、装甲的大兵团来说,被切断了交通线,就只有等着被围歼这一种结局。在长津湖战役时,面对“四个轮子”的陆战一师,志愿军就把阻击任务的侧重点,放在了交通的破坏上,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就是位于古土里以南5.6公里的水门桥。

水门桥横跨在一条断崖之上,长度只有8.8米,却是陆战一师逃出长津湖地区,向南撤退的必经桥梁。换句话说,有这座桥,陆战一师就能活,没这座桥,陆战一师就是死。12月1日,志愿军突击队第一次炸毁水门桥,但因为携带炸药不多,只是将桥面炸毁。

水门桥被炸,美军的坦克、汽车是不可能飞出长津湖的。所以当时9兵团司令部认为,没有十天半个月,美军修不好水门桥,这就给围歼陆战一师创造了最好的时机。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美军在桥梁被炸的第二天,就开始了维修作业,利用木框体结构修好了桥。美军的架桥水平超出了9兵团的认知,在12月4日夜,突击队再次躲过探照灯和美军守卫,第二次炸毁了水门桥。

然而,后来见到的一幕却再次令战士们感到不可思议。“装备精良”的美军工兵营,带来的大量专业的工程器械,利用原桥残留的根部和携带的钢制材料,居然又在一夜之间修起一座钢木结构的桥梁,这足以支撑陆战一师所有坦克、战车过桥。水门桥两次被炸,让几乎绝望的史密斯长了记性,他当即派出一个坦克营赶往水门桥,在桥的两侧排开布防,并布置大量的轻重火力由内向外把桥死死围住。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接到了第三次炸毁水门桥的任务。12月6日的夜晚,在几乎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数以百计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由多个方向再一次向水门桥发起突击。这是一场几乎原始的炸桥行动,面对美军的坦克火炮,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没有别的办法,他们顶着枪林弹雨,一个又一个倒在冲锋的路上,甚至扛着炸药包跳了下去和桥墩同归于尽。这是一段没有影像记录的战斗,但是我们足以想象到它的悲壮。美军最为严密的防御,也无法阻挡水门桥第三次被炸断。这一次,甚至连原桥的基座都炸得干干净净。三炸水门桥后,美军派出专员到现场勘查,为了挽救陆战一师,上千人开始立刻投入计划制定和工作。日本的三菱重工开始加班加点制作M-2钢梁,美军空军将重达2500磅的桥梁部件运达前线,并用两个降落伞绑着一根钢梁的方法空投至古土里阵地。12月9日,掌管美军工兵部队的帕特里奇中校,向史密斯立下军令状,保证1个半小时修好水门桥,虽然他最后实际用了3个小时。被志愿军竭尽全力3次炸毁的水门桥,最后还是被修好了,并成为了陆战一师逃出生天的通道。而在战役开始之前,谨慎的史密斯,还修建了一座简易机场,即使在战斗最紧张的阶段,工程也并未停工。守卫机场的美军士兵,甚至一边施工,一边和攻入机场的志愿军交火,这样的场面在以往的任何战役中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这个机场,为陆战一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弹药,并送走了大量伤员,最终挽救了4000名美军士兵的生命。在长津湖战役中,逃命的陆战一师几乎做到了“上天入地”,这也是9兵团能够把这支美军王牌狠揍一顿,却无法一口吞下的重要原因。“黑虎掏心”吃不掉、“长途奔袭”追不上、“炸桥毁路”拦不住,打了胜仗的志愿军,同样需要在长津湖战役后,进行一场武器和战术上的革新。四、以变制变1951年2月,也就是长津湖战役两个月后,彭德怀回国干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要后勤保障,一个是要新式武器。

几乎单衣作战的9兵团,在长津湖的伤亡大部分来自于冻伤,所以加强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是所有事务中的重中之重。而在武器方面,志愿军经过诸多努力,终于从苏联争取到一大批武器,其中不乏重型火炮和新式冲锋枪。当然,其中最为强势的要数120门“BM-13” 苏式火箭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

1951年4月初,48军炮兵21师秘密入朝参战,这也是志愿军第一支火箭炮师,他们的主火力就是喀秋莎。喀秋莎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为8.5公里,若以一个团为作战单位进行炮火齐射,可瞬间发射384枚火箭弹。连一向沉稳的彭德怀看到喀秋莎后,都兴奋地说:“现在志愿军有了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次亮相,是配属给了曾血战长津湖的27军,而他们的对手,正是那支被全歼了一个北极熊团的美7师。老对手相见分外眼红。24辆喀秋莎,384枚火箭弹如万千条火龙一般砸向美军,长津湖不知挨了多少炮炸的27军,把加倍的炮弹还给了美7师。

两个营的美军被瞬间击溃,700多人阵亡,那些被炸得丧魂落魄的美军士兵如同见证了世界末日一般地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大显神威的喀秋莎,一时成为了志愿军中的“掌中宝”。任何部队在行军的过程中看到了运送喀秋莎的21师,都会主动让路,并欢欣鼓舞:“又有美军要遭殃了!”

之后的上甘岭战役,喀秋莎再次成为战场主角。而这一次,还有一项战术也大为出彩。整个上甘岭美军出动了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进行最为猛烈的轰炸,这比长津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比于长津湖一轮轰炸,志愿军一个营、一个团就丧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不同,上甘岭我们并不怕敌人的轰炸。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美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美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这样的改变,正是得益于志愿军著名的“坑道作战”。“坑道作战”就是在敌人进行炮火攻势时,表面阵地只留少量观察士兵,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隐蔽,从而大量减少伤亡。

在敌人进攻时,坑道又可以成为防御而反击的重要依托。上甘岭很多阵地都是在丢失后,志愿军利用坑道进行坚守,最后配合反击分队夺回了表面阵地。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在205高地防御战斗中,就曾以1个连的兵力进行坑道防御,抵挡了美军1个加强营在30余辆坦克、100余门火炮和40架次飞机支援下的进攻。3小时的激战,志愿军打退美军6次冲击,毙伤敌150余人,而我方仅伤亡11人。在美军如此猛烈的炮火下,这样的伤亡比,无疑称得上是奇迹。长津湖之后,志愿军在战法上进行了最为主要的两点变化,一个是喀秋莎的使用,另一个则是“坑道作战”。

喀秋莎和之后不断补充的重火力武器,帮助志愿军能够攻击任何一个想要攻击的目标。而“坑道作战”则让志愿军可以防守下任何一个不能丢失的阵地。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之战,更是一场血与火的历练。在战争中成长,不断的反思和进步,正是我们这支部队,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无往不胜的原因。






免费观看请按以下方式操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 渝ICP备17010310号-15 )

GMT+8, 2024-3-29 22:36 , Processed in 0.0649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重庆爱这代科技有限公司 X3.3

© 2001-2020 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