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766|回复: 0

《南京!南京》:黑白影像中的残酷抵抗 文/基督山伯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10: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南京》:黑白影像中的残酷抵抗

如果世间没有影像,那么所有的罪行都将隐藏在秘密的阴影之下,或者残存在稀少的记忆之中。影像的价值在于他可以为遥远的未来保留被强暴的镜头,并以残酷的名义让他人铭记。
——基督山伯爵 题

《南京!南京!》最早的完成版长达3个小时,然而影院公映时用的却是2小时多一点的版本,这其中道理不用明说,大家也都能感觉到,也许陆川为了影片能够顺利公映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让步。这种面对审查制度所做出的妥协与让步到底达到了怎样一种程度,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暂时没机会接触到3小时版的人来说,恐怕只能是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迷了。但是就影片在网络上之前曝光的剧照来看,二者之间的区别显然是巨大的。刘烨遭日军斩首一幕,在公映版中没有半点涉及,取而代之的成了机枪扫射的结果,单从这一点来看,就已经足以让人感到不适。

事实上,即便影片的时间再怎么压缩,细节再如何修改,画面再如何黑白,《南京!南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残酷也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问题的关键无非就是少一些残肢断臂、多一些被黑白化的鲜血的问题。在对于战争残酷性的刻画上,陆川已经在有限的资金能力以及公映许可证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了一种极致。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调度以及爆炸效果的营造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便是和《集结号》的韩国特效团队相比也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很难想象这样的特效团队居然是正宗的中国制造,影片前半段激烈的巷战场面就算是拿去好莱坞,也绝对是摆的上台面的中国制造。

《南京!南京!》的战争戏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前半段,以刘烨率领的游击队与日军进行巷战的内容为主作为整部影片的开篇。回过头来仔细回想一下,似乎从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大量的战争电影都选择了直接切入战争主题的这样一种叙事模式,力求在影片刚开始的那一刻就用火爆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兵临城下》、《风语者》、《集结号》都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典型。这种剥去外衣直奔主题的方式尽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住观众,但是对于影片后半段内容与节奏的掌控往往会造成一个更高的要求。稍有不甚就很容易成为一部头重脚轻的作品。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在这方面几乎清一色都处理得很好,首先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作为续写开篇的保障,二来他们的卖点与定位往往就是故事的叙述与视觉的冲击,停留在表层的“火药与爆炸”并没有去深度挖掘某些内涵的义务。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观众生理上的感官刺激也随之结束。真正让人所记住的,是那些逼真的影像和身临其境的音效的再现。

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重量级战争片稀缺的国度,战争片往往很难自始至终保持一个统一的节奏。吴宇森的《风语者》用的虽然是好莱坞的资源,拍摄的定位却是一部二战大片,全片总体来说给人的感觉相当火爆,可是实际上观众所看到的只是一部香港枪战片的二战版而已,经验上的空白让电影在激战10分钟后便进入了长达30分钟的垃圾时间。影片不属于好莱坞的主旋律电影,更不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红色教育。这种尴尬的处境造成了《风语者》在东西半球相同的惨败结局。此外,冯小刚制作的《集结号》无疑是中国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集结号》的价值其实仅仅在于影片的前半段,前半段短暂的巷战过后,影片立刻成为三个不同的段落,段落上的突兀让电影成为一个昆虫般的躯体,头、胸、腹三个部分呈现出了明显的头重脚轻。由于影片想展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东西堆积在一块又很难在2小时内一口气讲完。票房上的飘红并不能掩盖口碑上的争议,于是这部作品的讨论就延伸到了“感动”的话题上,对此也依然存在争议。

由此看来,《南京!南京!》作为“后集结号时代”的第一部战争电影,它势必会在一片争议声中展现在公众面前。而鉴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影片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会超越战争片的本质升级到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国人看电影永远不会像好莱坞观众那样停留在表层,我们总是试图在影片中看到或者塑造出一些极具哲学意味的内涵。这样一来,《南京!南京!》势必就难逃部分观众的虎口了。影片大量的时间在刻画一种残酷的杀戮,在用镜头描绘1937年南京城内的那份恐惧,虽然陆川自己一直在说他想表现的是一种国人的抵抗,但是这种抵抗在如此大范围的屠杀面前显然会呈现出一种弱小与无奈。而这种具有耻辱性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不愿意去直视的,在受众面上就毫无疑问会打上一点小小的折扣。

个人觉得对于战争残酷性以及日军罪孽性的描绘,在陆川的镜头下平铺直叙,静静道来,其实恰恰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前半段的故事中始终都是不带说教意义的叙述,仅有的几个“中国万岁”之类的口号虽然突兀,但对于整体的基调也并没有太大的破坏。日本兵的视角与抵抗军的视角穿插在影片之中形成两种观点,有人说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对比碰撞,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反而倒成为了一种对立平行的矛盾。这是人们对于战争态度的一种矛盾,也是陆川在制作《南京!南京!》这部特殊题材的电影时所遭遇到的尴尬,这种尴尬恰恰是中国电影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创作环境下所无法克服的。

《南京!南京!》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成为了争论的焦点,电影的内容也是从日军罪行的残暴转移到了难民区的艰难抵抗。的确,陆川所说的抵抗自始至终一直都存在,而且为了塑造这种抵抗陆川还花费了不少的心思来制造了一幕看似并不真实的场景。妓女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到底是否会大义凌然地举手献身?答案显然是不会。可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方式以及导演思想的载体,这种情况就完全有可能发生了。这一幕也让原本已经残酷至极的《南京!南京!》增添了一份希望,这种希望恰恰是大屠杀发生的时候所需要的,而恰恰又是真实历史中所缺乏的。这种曾经最需要但是却没一直有出现的东西,在电影里我们才有机会赋予它存在,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现实的残酷。

另外有一种说法称,在抵抗军这部分内容结束后,影片过多地描绘日军对于占领区的暴行,这是陆川对于多线索叙事把握的一种薄弱。对此我个人也表示反对,《南京!南京!》整体的叙事绝对要比《集结号》来得紧凑,在描绘日军罪行的这些段落中陆川的能力给人感觉也并不比波兰斯基的《钢琴家》中纳粹大屠杀的场面来得差。暴行就这么发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很多的暴行其实就是这么重复地上演着。

在大量暴力镜头之后,影片的结尾往往会便得难以收拢,陆川很巧妙地加入了自己个人风格化的内容,其中日军的那段舞蹈和北野武的《座头市》结尾相当类似,北野武在《座头市》的片尾用一段舞蹈结束了那个充满暴力的故事,他所力图彰显地应该是人民取得胜利后的一种愉悦,在那段舞蹈中,死者与生者一同在一个舞台上群舞,同是也是一种谢幕的作用。在日军占领了南京并且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之后,日军同样跳起了极具日本气息的庆祝舞蹈,这段舞蹈是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痛,也正是在这段舞蹈过后,那位内心一直在挣扎的日军士兵终于不堪忍受这残酷的人世,在放走了两位中国幸存者后选择了举枪自尽。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应该比死了更艰难吧”。

死亡是经历过这段残酷岁月的刽子手寻求解脱的唯一路径,生存则是熬过了这段痛苦岁月的人才会懂得的人生哲理,而这一切均以残酷的名义才得以展现,这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历史是沉痛的,然而陆川却赋予了这段历史独特的希望,在黑白影像中抵抗的人们是《南京!南京!》令人铭记的核心,生命在陆川的镜头下显得异常珍贵,当蒲公英在空中飘散的那一刻,生命获得了新生,再残酷的岁月我们也都能熬过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 渝ICP备17010310号-15 )

GMT+8, 2024-3-19 18:17 , Processed in 0.0766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重庆爱这代科技有限公司 X3.3

© 2001-2020 香港大学中文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